我也没明白,五金街这面墙为何火了?
莫愁路上有一面白墙,不远处有一家咖啡店。
不知何时起,这一墙一店火了,成为网红打卡地——百来米的墙面,被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写写画画,密密麻麻交叠着涂鸦。细看内容,也是形形色色:普通游客把它当成许愿池、留言板,有“万事莫愁”等祝福期待,也不乏“大圣传人”留下“到此一游”;文艺一些的用它作信纸,写下情思愁绪,有封“情书”竟洋洋洒洒地从墙头写到墙根,结尾幽幽一句“你没来过的南京,我替你来了”,令人叹惋。
说来奇怪,这打卡地是从一个不太“文艺”的街角“冒出来”。老南京都知道,莫愁路号称“五金一条街”,70年代起就是五金店聚集地,虽时过境迁,但半个世纪的“积淀”怎会缺失存在感——美出圈的打卡照片赫然可见电缆电线、电焊气泵等字眼,唯美混搭硬核,虚幻又写实。
说怪也不怪。“莫愁”用南京话讲是“不要烦唠”,体现了南京人的松弛感和乐观精神,在快节奏、易焦虑的现代生活中,“莫愁打卡”已成年轻人的“电子布洛芬”和“精神创口贴”,满足了关于情绪价值的“刚需”。涂鸦墙上的一句“生于莫愁、长于莫愁”可不止于祝福,更是多少南京人的生活写照,从市妇幼到朝天宫、从石鼓路小学到五中,这一串“时间仓”包裹着旧时光里最温情柔软的记忆,厚重历史叠加浓郁人文,莫愁路确有“火出圈”的资本。关于这波“打卡热”的由来,很多网友提到一部网络小说,自嘲“为了一本书去了一座城”,无论是否属实,这乘兴而往的风度,也是应合了南京城的“六朝烟水气”。
遗憾的是,所谓“涂鸦墙”,实际上是民宅后墙,游客突如其来的“热爱”无疑惊扰了周边市民。令人“下头”的是,除了墙面,涂鸦范围逐渐扩展到墙檐、充电桩、电线杆,沿街商户的卷帘门和店前过道也未能幸免,甚至有人翻墙而入,在居民楼上涂鸦……对此,市民一再投诉,街道社区多次刷墙,据前方网友最新探报,“涂鸦墙”已再次粉刷一新,并张贴“请勿扰民,爱护环境”标识。
从游客涂、居民怨,再到社区刷,围绕一面墙的博弈周而复始,来回拉锯,以“莫愁”为名的打卡让各方犯了愁——游客:辛苦留下的印记没了,心疼!居民:好端端的屋舍被涂花,肝疼!管理者:这墙这地,刷到何时是个头,头疼!
方飞 摄
虽说城市治理如绣花,但要做好这份精细活儿,绝不是一个独活儿,离不开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。都说互联网时代要善于“引流聚气”,但真要将“流量”转变为“留量”“增量”,就管理方来说,需要因势利导、精心谋划,创造不同个体满足情绪价值的新空间新通路;就游客来讲,每个人都有埋藏心底的情感,但无论诉衷肠,抑或悲秋风,未必要选择跟风涂画,作为真情的表达。中秋快到了,思念与其写在墙上,不如大胆告诉她/他吧!